美国打工初体验 / 彭南林(美国)

【作者简介】彭南林(Arthur Peng):美籍华裔作家、演员、中英双语主持人。曾发表多篇散文、诗歌、小说、剧本。出版《英汉人类学辞典》。曾参与多部电影长片短片和舞台剧的演出。中英文主持上百场活动。曾任北美洛杉矶华文作家协会两任会长。现任监事。北美华文作家协会2016-2023秘书长。美国好莱坞电影学院副院长。  北美华文作家协会副会长。

美国打工初体验(文)南林

二十世纪末叶,我只身一人飘洋过海来到旧金山,就读柏克莱加大。本来获得的奖学金已经可以cover 学费,基本生活费也是保障的。但住了半年,基本熟悉适应了环境,就禁不起诱惑,动了打工的念头。身边的朋友和国内来的同学也说到了美国得体验一下打工的乐趣,还可以赚一点零花钱。

我居住的公寓楼有位国内来的女同学名叫安娜,说她打工的中餐厅要找Busboy 也就是厨房打杂工,餐厅地址距离我居住的大学学生村不远,经她介绍我也就决定去试试。那时也没有手机,也不可能说先打个电话预约一下。照着她给我的地址走到了餐厅,老板娘从头到脚打量了我一下,我现在回想她当时的心理可能是想这小子长的这么秀气、身材又苗条,在后厨打杂可惜了。倒是我心里很忐忑,因为是第一次在美国找工。老板娘明明是中国人还用英文说要interview 我一下。先给我一张纸填了一下个人基本信息什么的,其实我除了姓名、性别、居住地址和学生身分,连电话都没有。我记得老板娘问我的一个关键问题是是否有洗碗的experiences, 我毫不犹豫的说有啊有啊。她又问在哪里洗过,我说在家里。她一脸不高兴的说”That doesn’t count!”(那不算数!)。我正准备离开,她又面带怜悯表情的说可以试工一周,管吃但没有工资。这不是有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嫌疑吗?!说合格了就可录用,时薪一小时$4.25。 下午六点上班,晚上十点下班。我觉得我第一次找工就有机会试试,就答应了,反正咱也不是真的很缺钱,就是想体验打工的经验。

我早上去学校上课,白天没课就待在实验室或图书馆,下午五点多就去餐厅。洗了几天碗盘、刀叉,虽然没有工资,但是下班前的晚餐是免费的,有时大厨多做了一点饭菜,吃不了的还可以打个包,第二天的早餐中餐都有了。唉,单身汉就是有这点好处 ,一人饱全家饱。还没有到一周,老板娘就说可以录用我,因为我按时上下班,像哑巴一样不讲话只是干活。而且碗和盘都洗的非常干净,只是太浪费水了。哈哈!在餐厅做过洗碗工的人都知道,一般是戴上手套,把一tray 一tray 的碗盘里的剩余食物倒在垃圾桶里,用水管冲一下碗盘分类放入塑胶的Tray里, 刀叉放一Tray, 盘子放一Tray, 再推入洗碗机中,按一下电钮,十多分钟以后就洗好消毒风干了。而我却拿出在家里洗的经验,亲自动手,也不戴手套,把水管调到温热水,用Sponge 把每一个碗盘都擦洗的干干净净,再放入洗碗机中,其实经我洗过的碗盘已经直接可以用了。特别是洗炉灶上方抽油烟机的那几片过滤铝片,三天得拆下来清洗一次再按放回去。据说在我之前的几任洗碗工都没有我洗的干净彻底。因为我发明了自己的洗法,先用开水泡了以后再用去污粉擦拭、热水冲洗。我是在农村长大的孩子,看我做事的样子就可以体会到劳动人民勤劳朴实的风格。

大概老板娘也观察到了这一切。我做洗碗工没多久,Waiter的职位有人辞工,老板娘或许想我读的是名校,英文应该还行,就让我尝试做Waiter。讲到英文程度,我来美国之前就做过外国专家访问团的导游和翻译,也做过国际会议翻译。就中餐厅这几句话:Hi! What would you like to order? What do you want to drink? This is you bill. Thank you! etc, 真的完全不在话下。当然还有那三四叶中英文菜单,什么MGGP (蘑菇鸡片),K.P.Ch(宫保鸡丁),BF Broccoli (西兰花牛)等,我就背了一晚上就有印象了,因为我大学读的是历史专业,死记硬背是我的长项。从此我从厨房打杂工Busboy摇身一变穿上黑色西裤、白色短袖衬衫、打上黑色领结,也算当上了蓝领工人。这倒不是吹牛,工资低薪还是$4.25一小时,可我有了小费,周六、周日晚上工作4个多小时就可以赚几十块。我再也不想到厨房去洗碗,倒不是我拈轻怕重,请问有谁不想穿的漂漂亮亮,还能赚钱呢?

可惜好景不长,有一天餐厅老板宣布说周末要去参加一个County 的艺术节,周六周日两天,在公园里举行,餐厅去摆摊卖烧烤和凉面。周五晚上下班后就加班为周六的摆摊做准备。老板在煮大锅面,左一锅右一锅,面煮出来又用凉水冲泡滤水后放入tray里,我们员工就忙着串牛肉、猪肉、鸡肉、素菜串。老伴娘在忙着搅和凉面的酱料,好像是秘密配方。忙到半夜十二点多老板女儿才送我们回家。第二天一大早六点就来接我们了。

这是我第一次在美国参与这样的像是国内的露天大卖场卖东西。一排排红色白色蓝色的帐篷下面,就是一家家不同的餐厅和店铺的摊位。艺术节很热闹,有舞台有表演,还有娱乐场所。九点多钟就开始上人,我们这个摊位的生意算是很好的,帐篷后面有两个年轻人在负责烤串,我在摊位左边负责把凉面和酱料放入盘中,那位安娜小姐在负责把客户order 的烤串放入盘中。老板的女儿在右边收钱。我觉得她很精明能干,二十岁出头,中英文都讲的很流利。老板和老板娘倒是没来在家守着餐厅。我们一直忙个不停,我看到客人在等就对负责烤串的年轻人说快一点,其中一个ABC的帅哥不会讲中文,很不高兴的回我说You’ve got to wait。

我想去看一下别的摊位都在卖什么,但忙到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直到下午三点多,人潮才减缓,我们也才有时间吃早午餐。还没等我自己去取盘拿吃的的呢,介绍我去这家餐馆打工的那位安那小姐就帮我准备了一大盘凉面和烤串。那是我来美国半年多以来吃过的最大一盘凉面加上烤串。我有点感动,边吃边想这位小姐怎么对我那么好?!是对我有点意思吗,还是我自作多情了?!哈哈!今天当我带着家人去公园逛夜市、或是参加Local 的Festival, 看到那些餐厅的Both 中人们在烟熏火燎的烹煮、烧烤,为排队的我们在准备食物时,我不禁会想起自己曾经的那段经历,而对他们产生了一种尊敬和感恩的心情。

今天的生意实在太好了,全部带去的凉面和烤串都卖光光。后来我才知道这样的集市每年都有按季节举办,这家餐厅也每年都去卖凉面和烧烤,已经有了点名气,烧烤不用说,最主要是凉面的味道有特色,连我都喜欢吃,那面有点咸、也有点甜、有点酸,还有点辣。下午收工后,老板女儿把工钱算给了我们,一人四十多美刀, 因为收的是现金,似乎也不用报税。大家都觉得很满意。晚上回到餐厅吃过晚饭,就又加班重复昨晚的工作,准备明天要卖的凉面和烤串,老板还说要比昨天的多准备一点。

第二天凌晨五点多,老板女儿就又开着那台破旧的Van 在我们住处外面等我们。其他两位负责烧烤的帅哥估计是自己开车去那里会合。为了方便满载货物,这台车后面的位子已全部移走,前面只有左边驾驶座位和右边的客人座位。老板女儿开车,那位安娜小姐坐在客座上,我没有位子就坐在她们两个之间的一个木箱上。没有安全带,自己也没有什么安全意识。车子在北加州5号高速公路上向北奔驰,一路上我们还有说有笑。大致六点左右,东方的天空已发白,天快亮了。老板女儿说快到了,开快一点,一脚油门踩下去。眨眼的功夫,只感觉整个人都漂浮起来,忽而看到黑色那是夜色、忽而看到白色那是晨光,还听到劈劈啪啪的杂音。我们的车翻覆了,后来我才知道是车胎爆了,车子失去平衡,在高速公路上翻滚,最后在两条相反方向的高速公路中间的隔离带草坪上四轮朝天停下来。

当我回过神来,天还是黑的,第一直觉是要爬出车子,我回头看到右脚的旁边有快三角型的亮光,那可能是车窗的玻璃,我一脚把它踹开,就趴出了车子,没有安全带反倒救了我,似乎是车子失控,不是与别的车子相撞,撞击力度不是很大,否则不系安全带那是非常危险的。我转身叫安娜快爬出来,她说她被安全带拴住了,我又钻入车中,帮她去解安全带。终于帮她爬出了车子,她满头满脸都是血,坐在距离车子一步的草坪上低头哭泣,我则蹲在她旁边安慰她。我们都在纳闷开车的司机也就是老板女儿呢。我说她可能去路边找电话报警去了吧。反正出事后她就消失不见了,并没有救我们。或许是路人报的警,没几分钟消防车、救护车、警车都到了,第一件事就是迅速让我们移到远离车子的地方,因为车子躺在那儿冒着白烟,油箱在滴油,随时可能发生着火,最危险的是车里有两个烧烤用的煤气罐,那是定时炸弹,还好车子还没失火,否则我们早已被炸得粉身碎骨、灰飞烟灭。

没想到我在异国的土地上亲身扮演了一个英雄救美的角色。 只不过那时, 或许是美国的车祸太多了,大家习以为常,也没有媒体来采访报导。不然或许我早已成名。哈哈!这个故事只在保险公司代表找我谈话时我提到了一下。周遭的朋友知道我们遭遇车祸,有的调侃说我们发财了。很多人来美国的人都出过车祸,有的还有两次三次的车祸经历,保险公司理赔都发了财。算是来美国淘到的第一桶金。我想这可不是发财的好方法,这是拿生命在冒险,到底是要钱还是要命。其实我们出车祸后并没有发财。因为我们不懂什么请律师帮Claim人体伤害、精神损失, 我们是又穷又单纯的留学生,就是把自己卖了也付不起律师费啊。保险公司的代表找我和安娜小姐聊了半小时,大致问了一下车祸的经过,就说Don’t worry, we will pay for your ambulance and medical bills. 我们在Paper 上签了字。帐单我们都没看到,当然也没收到写着Payable to 我们大名的支票。

也有的朋友告诉我们说,大难不死必有后福。或许是上天的看顾吧,整台车都Crashed 报废了,而我们只是轻伤,除了照X光也没做什么手术。在ICU 待了一天一夜,我们就回家了。我们庆幸自己还好好的活着。我和那位安娜小姐并没有因为一盘配有烤串的凉面,和车祸时的生死攸关的经历而成为一家人。后来,她参加一个旅行团,认识了一位比我还帅的帅哥,远嫁到了加拿大温哥华,听说生了一女一儿,一个好字。而我也在柏克莱邂逅了另一位美女,我们婚后选择定居洛杉矶,我们也生了一女一儿,也是一个好字。如今她(他)都长大进了美国的名校。哈哈,人生充满了戏剧色彩。

《美洲文化之声》简介:

《美洲文化之声》国际传媒网(Sound of USA)成立于2016年,是美国政府批准的综合网络平台,主要从事华语文学作品的交流推广。目前已与Google、百度、Youku、Youtube 等搜索引擎联网,凡在这里发表的作品均可同时在以上网站搜索阅读。我们致力于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同时提倡文学创作的思想性和唯美主义风格,为世界各地的华语文学作品交流尽一份微博之力。同时,美洲文化之声俱乐部也正式成立,俱乐部团结了众多的海内外知名诗人、作家和评论家,正在形成华语世界高端文学沙龙。不分国籍和地区、不分流派,相互交流学习,共同为华语文学的发展效力。

“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倾听世界美好声音”,这是我们美好的追求和不可推卸的责任。

总顾问:森道.哈达(蒙古国)

顾问:蓬丹(美国)、李发模(中国)、段金平(美国)、周愚(美国)、祁人(中国)谭五昌(中国)、张素久(美国)、林德宪(美国)、萨仁图雅(中国)、周占林(中国)北塔(中国)

总编辑:韩舸友(美国)

副总编辑:冷观(美国)、jinwenhan(加拿大)

编委:韩舸友、冷观、jinwenhan、安菁(澳大利亚)、阮小丽(加拿大)伊萌(美国)

发表评论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